
多年來,中視北方協助中央電視臺完成了不少直播工作,為其提供直播方案和技術服務。之前,負責直播的同事把他們遇到的技術難題,以及收獲的經驗與感觸分享給了大家。今天,我們再來聽他們講講直播的故事。
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:“有條件要上,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”。面對艱苦的直播環境,我們創造條件,努力克服,只為直播工作的順利進行。
2011年的“蛟龍號5000米深潛海試”是全球范圍內第一次通過兩只海事衛星通訊天線捆綁來做視頻直播,也是故事最多的一次經歷。
這項工程的準備時間不是很長,最初,為了安裝天線,船廠幫忙在天線甲板上焊了兩個鐵架子用來固定蘑菇頭天線。問題是天線甲板在船前端的頂層,而我們的工作地點在船尾,短時間又定制不到超長的饋線。天線的位置已經固定,挪動不了了,所以終端的位置就只能放在213的宿舍里面了,這是唯一一間女生的宿舍,里面住著兩位記者和一名科學家。由于兩條饋線要從窗戶接進來,勢必要破壞船艙的密封,所以后面的故事大家就可以想到了……一天早上起來,就聽到了三位姑娘在凌晨四點的時候起床抗洪的趣事。而這樣事情也發生了很多次,雖然在窗口墊了很多層的毛巾,粘了很多層的膠帶,也擋不住海上的暴雨……
直播工作不敢馬虎,面對導播臨時需要的畫面,不管時間有多緊,任務有多難,我們都會竭盡全力去實現。
記得2013年年初,我們在浙江臺州進行三門核島封頂直播,在距直播開始還有二十分鐘的時候,導播突然想在直播中切入一個頂與核島閉合的畫面,這需要在核島的邊緣架設一臺GROPRO微型攝像機,并且要經微波設備將畫面傳送到轉播車上。由于當時我們都在核島下面的轉播車內進行設備調試,并沒有做在核島上方傳輸信號的準備,所以一聽到導播的要求,我們趕緊動身,背上攝像機和微波發射裝置,向核島頂部沖刺。
事情往往是看似容易,做起來難。核島封頂只是外部整體封裝,但內部的一些設施還不完善,整個核島大概有一百多米高,內部是用腳手架搭建的攀登架,有些地方用木板鋪上,但要想向上走,只能一點一點地向上攀爬,并且有的地方還是懸空的,看的我心驚肉跳。當時就心想:好在不只我一個人,還有微波的技術人員陪著我呢??商觳凰烊嗽?,為安全起見,現場只能再允許一個人進入。我正暗自慶幸興許不用冒這個險呢,誰知就在短短幾秒后,直播負責人決定讓我上,理由是微波設備和微型攝像機我都會使用,而微波技術人員只會使用微波設備…這種情形下,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向上沖了。
在現場施工人員的帶領下,我背著設備,艱難地向上爬。不時聽見對講里導播的詢問:“還有多高? 還有多長時間? 咱們還有五分鐘,別著急,安全第一……?!蔽椅ㄒ唤o出的回復是:“馬上!快了!這就到!”就這樣用了大概十分鐘左右的時間,我爬到了頂層,這時我已經是呼哧帶喘,滿身大汗了。來不及休息,我趕緊找合適位置架設設備,終于趕在直播前兩分鐘試通了信號,最終圓滿完成了直播任務,而且大家都覺得核島頂部閉合的畫面很精彩。
直播結束后,從上面下來竟然用了半個小時的時間,我很驚訝為什么上去的時候能那么快,也許是因為當時一心想著抓緊時間向上沖,要趕在直播前試通信號,才會激發出自己的潛能,用短短的時間攀上百米高的核島吧。
直播任務很復雜,層出不窮的問題往往會令我們猝不及防,有時即使做了充分準備也會被突發狀況打的措手不及甚至失敗。面對這些,我們往往從中汲取經驗教訓,憑借專業的知識和專注的態度把問題解決,是我們所享受的緊張中的快樂。
還是“蛟龍號5000米深潛海試”。節目上的趣事很多,大都是”玩壞了”的經歷,主要原因就是信號問題導致的溝通不暢——海事衛星電話由于只有三顆衛星,在太平洋上只有一顆能夠覆蓋,對于電話天線的指向性要求就很高;海上又沒有參照物,船隨著洋流運動,非常容易就使電話線路段斷掉。記得當時給9套做直播連線時要求畫外音解說,演播室同傳。負責畫外音解說的叢記者手里有一部電話,我旁邊負責傳送的技術有一部電話。演播室通知還有五分鐘進連線時,叢記者還在和演播室的主持人一邊聊天,一邊擺弄挑桿上的話筒毛衣,負責傳送技術的楊昭卻電話斷了。因為時間還沒到(通常會有倒數和導語的準備),楊昭還在試著接通電話,攝像的鏡頭也還在玩耍,一片輕松。而叢記者已經開始一個人自言自語了,我旁邊的王記者都以為他在試聲音,可過了一分多鐘,大家就覺得不很對頭,因為他說的很正經,不像是在試聲音,于是我們趕忙讓攝像給一個穩定的全景畫面……這就是第一次“玩壞”的經歷,也提醒了我們以后的直播,盡量保持兩部電話同時暢通。(回想這些年,直播的開始時間往往都是比預定時間還要往后推的,極少能提前,好像就這一次。)
盡管如此,第一次正式下潛試驗的直播還是非常成功的。雖然我很焦慮,前一天會失眠,感覺不很好。第二次下潛試驗要沖擊5000米目標,前一晚上關于節目策劃討論到很晚,雖然與演播室的合練很短暫,但對每一個階段的進程已經做了很細致的討論,早上八點鐘,就在大家全都準備就緒了的時候,衛星線路卻突然連不上了。由于領導給出的指令是當天要照顧四套的連線,一時間后甲板上已經混亂不堪:楊昭為重啟衛星終端和編碼器等設備而滿船狂跑、指揮員在催著要準備開始下潛、演播室里不停的催著要信號……好在二十分鐘以后,一切就緒,準備給四套做第一檔連線。與上一次經歷相似,這次兩部電話全斷了,試聲音的部分被當做直播播了出去。楊昭的電話終于打通了,他告訴我這就是在直播,于是我趕忙讓攝像給記者手勢,告訴她是在直播,但是那時直播已經馬上要結束了,套用一句現在的話就是:然后,就沒有然后了……
之后的直播都很順利,直播,采訪,聯播都很成功。返航時再看這兩次直播錄像,大家都能一笑而過,而兩次因信號問題導致的溝通不暢,也催生了后來2012年7000米海試直播最大的進步(前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內容),也促使我們完成了通過捆綁海事衛星進行直播的技術突破。
直播過程中還會有些趣事,比如“格爾木高壓輸電直播”的時候,直播地點也算是高原地帶,記者站在離地三十米的高壓線上的吊籃里,攝像在云梯上拍,進片頭前,記者的臉色很難看,憋出三個字:“我想吐……”當時我們就在想,這個要真發生了,攝像鏡頭會不會跟過去;導播會不會切走……當然,最后一切順利,要不,他可就出名了。
每一次非常規的直播都會要經過長時間的測試,來確定最優的技術方案和實施方法,往往都是到最后時刻才會柳暗花明。說起來很奇妙,但實際上是因為如果不行的話,我們還會繼續測試下去,直到最后暢通的那個時刻。熬夜,寒冷,冒雨的等待,都只是為了最后電話里那一句:看見了,沒問題,線路通了!我們在失敗中不斷前行,在摸索中不斷前進。突破萬難,累積經驗,汗水淚水過后換來一次次的認可與贊許,我們痛并快樂著。這,就是我們直播的故事。